【摘要】山洪预警作为物联网最早最典型的应用场景,以技术手段铸造了“生命安全保护伞”。
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山洪防治非工程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,从2009年开始,在国家四部委的联合部署下,历时七年累计投资294.32亿,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2058个县级山洪灾害防治区的非工程措施体系。至今,这套系统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,每年帮助上百万人次成功转移避免山洪灾害损失,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。
这套被各级政府和山丘区群众誉为“生命安全保护伞”的山洪防治体系,既离不开政策制度的保障,也离开技术的进步,尤其是物联网技术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自2009年“感知中国”的概念提出之后,物联网在国内迅速发展,先后经历了以硬件创新为主和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两个阶段,目前已经进入到以大数据大连接为主的场景化应用阶段,物联网成为各种应用场景的基础能力,而山洪灾害预警监测就是最好的场景化应用实践。
物联网架构的感知层、网络层和应用层,正好涵盖了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各个环节,为山洪灾害的数据采集、监测、传输、决策及预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。
典型山洪预警监测系统图谱图
(1)感知层——精准采集:应用物联网感知层的RFID、传感器、视频监控、定位等技术,在地形复杂、偏远的山洪易发区合理布置水位计、雨量计、视频设备等终端,自动采集雨量、水位、地表变化等信息,全面感知山洪诱发因子,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工监测的难度,提高了监测效率和频度,也降低了人工监测带来的错误和误差,为下一步决策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。
(2)网络层——融合通信:由于山洪易发区分布广泛且地形复杂,有线网络很难覆盖或者覆盖成本高,因此无线通信技术在山洪预警系统中广泛应用。从传统的2G/3G/4G到现在火热的NB-IoT/LoRa等低功耗技术,各项无线通信技术在山洪预警中大显身手,很好地解决了监测自动化程度低、传输网络覆盖不够等问题,为山洪预警提供了坚强可靠的信息传输通道。
(3)平台层——可监可控:基于B/S架构,结合GIS的山洪预警监测平台通过对收集数据的分析处理,实现对监测预警设备运行状态监视、巡查签到和险情上报等功能,将复杂的水文模型、水利模型用计算机模拟实现,快速便捷地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。同时可以拓展移动端应用(APP),提升面向公众的预警信息推送能力,扩大山洪灾害防御信息覆盖范围。
(4)应用层——及时发布:当监测信息达到山洪灾害的临界点时,平台将预警信息下达到各村镇、村小组、入户三级预警广播联动体系,再由无线预警广播机通过手机、短信、电话、调频广播、本地对讲机、MP3录音、麦克风、数据推送等多种方式,将预警信息第一时间通知到山洪易发区相关部门,提前做好转移准备。
当前物联网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,各种场景化应用纷纷落地。当此之时,山洪预警作为最典型的物联网应用场景,已经规模化应用长达十年,在守护生命安全的同时,推动了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进步。未来,将会有更多新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山洪预警中,造福人类,造福社会。